和谐社会从“仁”做起

★ 当前位置: 首 页 >> 太和专栏 >> 太和文化 >> 正文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23日15:44 文章编辑:谢婷
 
    “仁”即“仁爱”、“仁义”,它是一种崇高的人格理想和道德境界,也是一种社会理想,其基本点是人我关系协调问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就倡导其“仁德思想”。他认为做人要讲“人道”,做君应讲“仁政”,这样社会才可以得到和谐发展。以后,孟子的“人性本善,人应向善,人该为善”,使之终生救民于水火,奔呼于列国;墨子的“兼爱天下”、“爱人爱己”等,也无不渗透着“仁爱”的理念。他们为后世建立了一个博大的精神境界。
  
    仁爱,是恭敬、宽厚、诚信、慈惠之爱,是人类最高境界的大爱。弘扬仁爱精神,是和谐社会和道德社会的呼唤,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仁爱,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高尚情操。从诗人屈原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到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砥砺自己的意志;从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到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直至党的第三届领导集体关于“三个代表”重要理论,这些,都赋予了仁爱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爱国主义的一面旗帜。
 
    仁爱,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追求。李时珍为解民疾,除病痛,采百花,尝百草,历经艰辛,才著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同志,严以律己,助人为乐,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全国劳动模范王涛作为东风汽车公司一名普通工人,珍惜每一个零件,关爱每一部车,视技术改造和创新为自己的生命,被誉为当代工人的楷模。正是这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  关心别人胜过自己,才赢得了人民的拥戴和称赞。
 
    仁爱,是衡量人性的道德标尺。生活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肩负有责任、义务和使命,我们的喜乐善恶对周围人群都起着或好或坏的影响。然而,现时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扭曲自己的人生观,背弃仁义道德,毒化社会,祸害群众,被人民所唾弃。靠编造谎言、散布歪理学说的李洪志及其“法轮功”邪教组织,打着“真、善、忍”的旗号,蛊惑群众,腐蚀心灵,令人发指,被社会深恶痛绝;他们必将失败,必将灭亡。
 
    “仁爱”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意义更加广泛。古人谈仁多基于道义,今人说仁还赋于正义。如今出现的“伪道德”、“伪君子”现象不乏其例。有些人对待事情麻木不仁,不愿做好事,不愿积善德。有的是不敢仗义执言,见欺老掠小,不上前阻止,见损公肥私,不警而示之;有的是没有起码的道德修养,羞于行善,吝啬慈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人格的丧失,是灵魂的腐化。老子曾说过,“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仁本可以胜过不仁,正像水可以扑灭火一样,但今人行仁,就像用一杯水来救火,没有效果。他巧妙地揭露了某些人伪善怯弱的行为。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仁”显得至关重要。如何处理好“仁”同经济和利益的关系,是考验每个人特别是党员干部的重要课题。
 
    讲经济效益不是不讲仁义道德。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不遵循其运行规则,只能使其陷入混乱。现在,一些人为谋取经济利益就不择手段,不遵纪守法,搞掠夺式经营;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挥霍公款,中饱私囊,给社会造成很坏影响。他们没有仁爱之心,只有金钱至上。
 
    讲仁义道德不是不讲原则。一个集体要讲原则,兼顾才能公平,不讲奉献怎能当主人,不顾大局岂能当干部。更重要的是不能以仁纵恶,丢失了权力的威信;一个国家更要讲原则,尤其执政党的党性原则不能丢,否则就是怂恿腐败,有失法律的威严。
 
    讲仁爱不能只挂在口上,当成为具体实践。如佛遵循“慈悲为怀”,医提倡“救死扶伤”。 “为人民服务”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具体行动,全国亿万人民从贫困走向富裕,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佐证。
 
    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只要以仁心待人,就会给一群人带来友善和快乐。一个国家只要把人民的冷暖挂在心中,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就会给人民带来安定和幸福。但是,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部分人还很贫困,吃饭存在问题,教育不能完全普及,疾病威胁着他们的健康。这就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和爱护他们,多一些同情、爱恋、仗义和公正,少一些冷漠、狂妄、自私和专横,让仁爱之心普照众生。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不学礼,无以立”。此前,中央十五届六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得到了全国上下的拥护。此后,国家又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将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高度凝炼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既弘扬了传统美德、继承了革命道德,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经验。
 
    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强音,更是深得民心。和谐社会是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的社会;是一切创造活力能够竞相迸发、各方利益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各项管理科学规范、工作流程井然有序的社会。没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改革不能进行,发展无从谈起,每个人的利益也就无法保证。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要从人人做起,只有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培育,和谐环境才能形成;和谐社会构建要从“仁”字做起,只有讲仁义,求仁爱,做仁人,才能遇事和为贵,做人礼为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才会永远盛开。(梁时荣  朱宗明  马毅松)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