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采飞扬的向坝

 ★ 当前位置: 首 页 >> 综合分类信息 >> 特色乡镇内容 >> 正文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4月28日7:44       文章编辑:xieting

 

    向坝乡位于竹溪县西南边陲,大巴山腹地,东望西陵、南邻巫山、西接巴蜀,北靠秦岭,是“一脚踏三省,放眼观十县”的好地方。是省际边界乡、省级生态乡、省级平安乡、省级民歌乡。也是武当山——堵河——十八里长峡——长江小三峡——长江大三峡旅游大循环的必径通道和驿站。全乡版土面积113平方分里,辖9个村,31个组,1568户,6270人。耕地总面积8940亩。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5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94元。

    向坝,山青水秀,风光伊人。境内有闻名暇尔的十八里长峡自然风光。平均海拔800—1200米,最高海拔2740米,最低海拔460米,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峰49座,境内“一栈道”、“一坡”、“三寨”、“三洞”,三十八景构成了一道道生态、人文、自然的旅游风景线。数百种珍稀物种代代繁衍生息,书写了一本厚重鲜活的现代《本草纲目》和《植物大典》。这里大小山峰突兀起落,或断裂峭削,或连绵磅礴,犹如巨兽的骨架镶钳在大山的深处,保持着万年不变的沉默。在那里聆听松涛声声,沐巴山夜雨。若逢晴日,碎金般的阳光从谷顶垂射下来,风吹树动,似倚天长剑,把岁月的轮回镌刻在鬼斧神工的悬崖间,斑驳陆影;若遇阴天,雾气升腾,片片轻纱系于群峰,又仿佛风裹着树叶在石壁间飞舞,古树和岩石依偎在峡水边,任凭急浪冲刷拍打。碧绿的深潭中石苔斑驳,鱼儿游畅其中,怡然自得。在这里,云与天,风与雨,石与水,花与露,山与树,全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
     
    向坝,历史悠久,民歌厚实。向坝,属古代巴国,庸国之列,孕育了灿烂的民歌文化,彰显了这一地域的文明之光。她以山歌、号子、田歌、小调、情歌、风俗歌、生活歌为主,歌词风骚泼辣,表达直白。如:情妹生得白,白如伫麻叶,挨到坐一下,要管几个月……,又如劳动歌,早上来时雾沉沉,只听锣鼓不见人,双手拔开云和雾,一阵锣鼓一层人。又如,掐菜苔中的歌词:姐在后园掐菜苔,郎在后头打土块,要吃菜苔掐把去,要想说话黑哒来。后院有棵梧桐树,抱着树儿轻轻梭下来……等等这些民歌在成年村民中有70%的人都会唱。每逢树里的红白喜事,如盖房上梁、结婚、嫁女、传统节日、老人百姓等场合,那些歌师爷、歌师太、歌师傅都会主动汇聚一堂自成擂台,一展歌喉……。在这里,民歌是山民的乐,民歌是山民的魂,民歌是山民的和谐曲。
     
    向坝,资源丰厚,经济腾飞。向坝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坚持走“文化名乡、民营活乡、产业强乡、环境靓乡、生态兴乡”五乡兴向坝的发展思路,明确以“追赶型”的方略加快向坝的发展,做到“五坚持”,确保“五实现”一是坚持争创“民歌乡”将民歌文化当成产业来抓,从而扩大知名度,实现“借船出海”;二是壮大民营经济倡导“抓发展不力是错,抓民营不够是过”的功过观念,形成聚精会神抓发展的氛围,实现“借风行船”;三是坚持大力发展烤烟、小药材为主的特色经济,力争依靠市场、信息和科学技术建成全市优质烟叶生产区,全县中药材种植区,实现“借鸡生蛋”;四是坚持抓“三德”、“四下村”、“倡五情”、“评六好”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德为梯”实现“借梯上楼”;五是依托生态文化优势,逐步做活做强生态文化经济,实现“借景生财”。按照这一思路一步一步抓落实,到2006年,发展烤烟3000亩;各类小药材6000亩;发展牲猪13000头;栽植核桃、板栗干果2000亩。每年有序组织劳务输出1100人,创收600万元以上,实现了人平纯收入2094元。以情招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引资在建项目6个,引资额达到1221万元。其中:竣工项目3个。2005年9月协议引资开发大河流域可装机1.5万千瓦。预计投资1.5亿元,发展民营个体户100多户,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以人为本,凝聚民情人心。近年来,向坝积极争取政策、资金、信息方面的大力支持。向上争取资金350万元。解决教育基础设施投入100多万元;乡集镇配套建设40多万元;福利院建设40多万元;解决了411户,1820人行路难;新架铁索桥8座,解决了过河难;维修乡卫生院办公用房2000平方米,解决了460户1800人,500多头牲畜饮水难;新建标准栏圈、厕所301个,解决9个村生产、生活用电难,迁移扶贫68户180人;新修堰渠12处;广播、电视、移动、联通覆盖全乡。出版了《向坝民歌集》,积极争创湖北省民歌乡。该乡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乡”,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分别授予“五好”乡党委,连续三年被县委、政府授予“文明乡镇”、“安全文明乡”、2005年被市委授予“文明乡镇”,十堰市政府授予“信用乡镇”等荣誉称号40余次。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