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浑然得大“道” 写意人生化归“一”——走进易国光的艺术世界

★ 当前位置: 首 页 >> 功勋艺术画家易国光专栏 >> 画家简介 >> 正文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8年3月24日17:59 文章编辑:芳芳
 
何朝波
   
    易国光生活在画中,画里人生充满波谲与传奇!
 
    易国光是一“世界”,“世界”里笔墨淋漓气象万千!
 
    走进他的“世界”,我看到了山水相接,百花争艳,好一派春光无限。
 
    在这种物我浑一的艺术世界里易国光精心地经营着他的人生与事业,妥善地看待他画面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点一皴,并试图将这“点点滴滴”融入他独特的个性体验彰现他全部的生命与灵魂。
 
    他是这样爱着他的书画艺术,在他的艺术实践中,用他特有的意象语言诠释着画家内心中的一咏一叹。在这种长期积累的相互浸染中,易国光终于将艺术、人生水到渠成地妙合在一起,从而得到艺术与人生的不断升华。
 
 
    易国光1941年生于湖北郧县,早在垂髫之年便在母亲姜凤茹的指导下习书学画。母亲生于民国时期,教过“公学”,谙熟音律,特别是一手钢琴弹得曲婉动人,易国光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受了最早的艺术熏陶与启蒙教育,他酷爱书画艺术,因特殊年代客观环境的限制,易国光所能见到的临摹“范本”顶多是一些初级教科书、杂志及报纸上的标题题字与插图,但仅此也能让他狂喜不已,毕竟在特殊年代特殊时期能得到如此“尤物”,确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更何况易国光还能在母亲的教导下接受应规入矩的早期艺术教育,这本身就是人生一大幸事。
 
    易国光最早得到的画谱是齐白石的一本花鸟草虫册页,这对他来说很难得。当看到齐璜先生笔栩栩欲活的花乌草虫时,易国光不禁感到有些眩晕:人世间居然有如此丹青妙手!这时他才觉得以前所做的“童子功”只是基础性的“状物写形”,而齐璜先生的画让他真正从“状物写形”认识到“状物写神、以形传神、气韵生动”的本质意义。
 
    从此以后,在这本“不会说话的老师”的指导下,易国光对着画谱心向往之,手追摹之;由形到意,由意到神;由笔到墨,由墨到韵皆悉心揣度,并力图将齐璜先生的“十八般武艺”转化为自己的“一招一式”。经过对齐璜先生花鸟草虫的系统临摹,易国光对中国画、中国文化有了潜意识的深刻认识,也可能因“贪恋”齐老画风太久,所以在随后的很长一段岁月里易国光一直耽迷于花鸟画,直至遇到他的第一位思师——张乐斋先生时,画风与专攻才有了较大转换。
 
    张乐斋属鄂西北均县(现湖北省丹江口市)人,早年毕业于“鲁艺”,在随军南下时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留在了鄂西郧山中学(现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而易国光便很“造化”地就读于张乐斋先生门下。在张先生的指导下,易国光通临了《芥子园画传》,让易国光对中国画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与系统的了解,这为他以后的艺术实践打下了坚买的基础,也奠定了他后来全面多变的画风与宽阔的艺术视野。
 
    大自然好象有意在选择优秀的孩子与物种,并赋于他独特的际遇锻造他个性的品质。而易国光便是大自然与上苍自然选择的“宠儿”,在冥冥中好似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帮助易国光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吉人”,来辅助他完成辉煌的绩业。
 
    上初二时,易国光转学了,转到了大哥工作的油田所在地青海省柴达木就读,易国光在西宁市一中从初二一直上到高三,就在这相对集中的几年时间里,易国光遇到了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优秀教师——林锡醇先生,林先生是一位诗、书、画、印全能的多面手。在这位“良师”的指导下,易国光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与书画艺术水平全面得到提升。高三下学期,易国光随大哥从青海转到江汉油田(现湖北省潜江市),在那里易国光度过了高中的最后时光,并考取了武汉外语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读了四年本科,在外专就读期间,易国光结识了湖北美术学院的一批老教授,如油画家郑昌中教授等,这无疑又是易国光的一大笔“无形财富”。
 
    大学毕业后,易国光先后在潜江县师范(现湖北省潜江市师范)、郧县一中、十堰市艺术学校教过书;在郧县文化馆当过美术干部,任过馆长;在郧县文联、郧县政协任过副主席。但最终还是重拾教鞭干起了老本行。我想,这其中也有从起点到终点,从开端到最后园园满满的人生因缘吧! 
 
    参加工作后的岁月里,易国光画了很多画,读了很多书,结识了很多人,如雕塑家王福臻、向金国及国画家周韶华、汤文选、冯今松等老一辈艺术家。在他们的指导下,易国光的艺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1987年夏,在河北省北戴河经大哥引荐,易国光幸会了一代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李老在看完易国光带来的习作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易国光的作品基本功扎实,有灵性,但同时对易国光的画也出了意见,指出了不足。对易国光的作品统揽分析后,李可染先生又边画边讲述了他创作的艺术语言,画完一组山、树、屋宇、点景人物后又分析了李小可的一幅山水画,从笔法到墨法到章法讲的透彻明白,让易目光开了眼界,打开了他的心门。讲完后,李老又象叙家常一样说道:“鄂西北地区山水资源丰富,有神农文化、武当文化、汉水文化,在临摹先贤大师作品的同时,何不画画眼前的真山真水?”李老一席话,让易国光幡然顿悟。
 
    从此以后,易国光在广览博涉的同时把大量精力用在了山水画的研习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临摹历代名家山水的同时对自然界的山石、树木、云水、舟车、房屋都作过系统的研练,力求通过“师法自然、胸罗万象”从而进入“造化在手”随心所欲地表现一切的自由天地。为了站在更高的层面全方位观照中国山水画,他还自费上了三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对中国山水画作了系统的研习,并最终在山水画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
   
 
    在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中,易国光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书画有着久远的渊源与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独立的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的高度浓缩,不深入继承传统便辄谈创新谈何容易。
 
    在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研练中易国光系统临摹过“四王”、董源、马远、夏琏、李唐、王希孟、 “扬州八怪”等古代名家及近现代大家如黄宾虹、黄秋园、李可染、黎雄才、赵望云、宋文治、周韶华等先生的作品。
 
    在研习笔墨及各类艺术形式的同时深刻悟其真谛,易国光“诗、书、画、印”并进,并且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被同仁、专家学者肯定并先后入编多部典籍。这一切都来源于他深入传统的结果。他说,传统积淀越厚,视野越开阔,可以选择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风格才越突出,就越有个性、民族性世界性。在传统学习上没有捷径,必须循序渐进,继承是带有强制性的,就是要求学者眼到、手到、心到。日久,习惯成自然,工具就成为自己身体的廷伸部分,这时就可以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了。这无疑是厚积薄发、熟能生巧的最好注脚。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易国光时刻不忘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意识相契合,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体系。在艺术实践中,他主张象李可染先生那样“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对现实生活要“认真体验”,“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传统技法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后“用最大的勇气攻出来”。易国光认为,继承传统不仅是继承传统技法,还必须学习研究画史、画论,研读古今名画,从中汲取精华,博呆众长,再创新境。从而达到“古为今用”,随时代而变并与时俱进。他常说:“艺贵拓变,不变不叫艺术,常变艺术才能常新”。易国光的这些观点从他画的《元真图》、《史源》中弥漫的天象与游动氤氲的笔墨魂灵中我们似乎读到了他内心的悸动与昂扬!
 
    易国光始终是站在先进文化前列的人,近几年来,他从理论上“训古开今”,在研读谢赫《古画名录》、宗炳《画山水序》、王徽《叙画》等画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艺术实践经验与心得体会提出了“立线树人”说,概念既出,舆论哗然,圈内圈外,无不震波涟涟。易国光认为,中国书画是以线型作为艺术语言来表情写意的,在艺术家笔下的线都是由感而发,是生命的轨迹,是一种意象美的创造。
 
    中国书画是以意象的线型来创造一种意象,一根线包涵着一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品格和审美能力。意象的线型可以表情达意,书画家笔下的线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载体。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最基础的语言是线,“线”立起来了,艺术家的人格、艺术修养均被“立”起来了。
 
    易国光的“立线树人”说从传统文化的理念提出来,既有传承性、人文性、又有前瞻性,可谓从传统文化大树中抽丝拨茧发出的新芽。他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首肯,其中有一位“北大”毕业的研究员张士伟先生在听完他的“立线树人”说后不禁拍案叫绝,连声称妙。他说,常言道“书如其人,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总觉含糊不清,听了易先生。“立线树人”说,方对中国传统书画有了“根”性认识。易先生站在时代的高度,把中国书画艺术家所用的线型语言从本质上解释透了,至高至简,准确又具体,形象又生动。
 
    易国光认为,线不过关,说明学养未成,因为中国书画就是画修养、写修养。学养高,写出的字,画出的画都很纯净,去掉琐碎的东西,剩下的都是超脱的意象,所谓“炉火纯青”是也,如“弘一、八大”的作品,从线型就可以看出是出家人。“至高至简,书画亦然”,如传统所谓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智若愚”本身就是老庄“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射与衍化。在创作构思上想的要深刻一些,站的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作品也就会超凡脱俗。
 
    易国光对“立线树人”说的认识,从他的许多题画诗、论画诗中可见一斑。如:“为象先师三才品,作入更需画外功。立线进德采众长,意笔参禅得天真;立线树德张神明、意笔生发写古今。为象先师三才品,铺陈典章化众生。”
 
 
    易国光是一位“准”用笔论者,对书画传统理论上的笔、墨应用有着深入的研究并时有新论,如他的“倒锋笔法”说便足以佐证他在笔墨研究上的建树与睿智。他说,传统的中锋
圆润道劲,侧锋比较灵动,逆锋比较生辣,这些用笔方法古人已将其发挥至极至。在书画创作实践中,他又创研出一种“倒锋笔法”,它奇变无穷,妙趣横生。“倒锋笔法”旨在通过逆向思维将毛笔用到极致,求得奇味与多变。“倒锋笔法”研究出来后,他创作了一大批作品,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石涛讲“万法归一”,周韶华先生有“抱一说”,在研读古今画论的基础上,易国光通过 艺术实践,又创研出了“一笔墨法”。在一笔中干、枯、浓、淡、湿,五色俱全,好像将四季的“睛、风、雨、雪”都包融在了一起,把每一笔墨都看成一个小“寰字”,既包蕴万物,又化归为“一”,所以与其说是在画画,其实是在画“宇宙”,“迁想妙得”画“胸中之象、象外之象”,使笔墨“超以象外。无怪乎中国禅文化研究会来信说易国光的书画中有“禅意”,他是把自然万物的生灵元素都潜意识地融合在了一起,“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谢赫论卫协)。正如西晋大书画家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见万象皆类之,点如山颓、摘如雨线、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者如鸣凤之游云汉,来者如游女之入花林。”唐代书法家李阳冰说:“于天地山川得其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幽至于鬼神之情状,细至于喜怒舒惨,莫不毕载”。即是说笔法取象于天地、人心,“师造化”与“发心源”是辩证统一的,如一个“一”字,便可以看成“千里阵云”,书画如此,万物皆然。
 
    易国光的“一笔墨法”来源于艺术实践,扎根于传统理论,它是在一个比较深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在艺术实践中得到了极大的成功,香港回归时,他运用“一笔墨法”创作了三幅作品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这也是易国光所追求的“画至书为高度,书至画为极”的理想境界。后来这三幅作品分别被中国文联、中国书画研究院、武汉书画研究院和和中原书画研究院收藏。
 
    易国光的“一笔墨法”的提出有着深邃的传统文化积淀作根基,有着深厚的人文意蕴与广泛的借鉴意义,从逻辑学上来讲,它是一种思维的反判,从哲学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方法论的创造,这正是“倒行逆施反思维,艺贵拓变终无极。笔墨生发造意象,训古开今悟天机”(易国光题画诗)。
 
 
    几十年来,易国光就是这样怀着对艺术的一颗赤诚之心认真地干着他的事业,艺术简直成了他的第二生命。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说“戏大于天”,而在易国光身上却体现了“画大于天”。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人生阅历中,易国光无论是上山下乡、部队锻炼,还是人生角色的变化与际遇都没撼动易国光对艺术的真诚。
 
    如今,易国光虽年过花甲,但他却迎未了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青春期。他兴奋地对我们讲:“60岁到70岁是他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短短几年内,他办起了“乾元斋书画社”,专事经营文房四宝、工艺、书画及学生文化用品,同时为弘扬国粹,使中国传 统的书画艺术承传后代,他兼书画培训,在教学相长中,易国光正朝直抒胸臆,物我浑“一”之境迈进。
 
    易国光爱画,易国光更爱思考,爱领悟艺术与人生的真谛。在易国光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他的人生境界也不断得到升华,他试图将他的“世界”自然而然地浑然在一起,最终达到“天人合一”,求得艺术人生的“大自在、大团圆”,在他的艺术心得中写道:“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观天地之极变,写万物之意象,古往今来,为文作画通变无穷,此乃天道随缘是也!”真正印证了古人所说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从易国光欣慰安然的笑容中,我似乎也参悟到易国光胸中的超然情感。
 
    透过易国光的绘画艺术,可以感受到他对艺术与人生、鲁然社会循环往复、艺术万象的深入思考。在易国光的艺术直觉中,艺术来源于自然生态,什么样的自然生态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与什么样的艺术。  “万物一气耳”似能明了他个中况味,他认为,世间生灵都是来源于“气”:气是万物之本,生命来源于气,气是自然之间生长万物的因子,天地交泰之间,这些因子产生生命。在艺术中讲一气哈成,所以绘画中的线就是“一气”,从美学上可理解为“意象”,从自然科学来解释就是“气”,所谓“贯通一气,一气贯通”是也。物质可以气化,气的文化现象存在与自然生态是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儒、释、道都是讲回归自然,自然是什么?是“一团气”,气中间的各种形式、物质、从生到灭都来源于“一团气”。有人把气理解为灵魂等,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也许是有道理的,灵魂的深层含义也就是另一种气化的物质存在于自然之间,所以他以为看东西要宏观。  “线者,界也”,线本身就有很强的穿透力,他认为,无论自然万物,都是以线来界定,因而在对中国书画文化认识中,对线的认识要深化,线的生命来源于气,山无气不灵,人无气都要灭,线无气不活,所谓生,就是气在运动,所谓死,就是气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作文、作画、作书讲究起承转化,如“一笔书、气韵生动”等,其实质就是讲自然与人本身相互的交融,故气实包括了宏观宇宙和微观粒子、以及万物之相互联系的内在机制与精神之气,异质而同构,元气论所谓绘画画规律,就是生态规律,所谓书肇自然可以窥其一斑。从易国光自然浑朴、真气弥漫的书画艺术中,不难领略到他胸中的雄象万千。
 
    “追古拓今”、“尊百家师造化”、“得之象外”是易国光自刻的几方闲章,从几方闲章的
“连续”参读其姓氏章的太极图式中,我似乎真正读懂了易国光的艺术追求与信仰。特别是
易国光的“乾元”书斋名,取《易经》“卦象”中“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乾元”卦象(潜龙在水)能进能退,自由自在,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内蕴来昭示心志,不亦快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