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山乡建歌堂,村民唱诗经”:贫困县湖北房县成功走出一条县域文化发展之路
信息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报 发布时间:2010年9月18日10:25 文章编辑:原野
挖掘民间资源 激活文化“源头活水”
“山乡建歌堂,村民唱诗经”:贫困县湖北房县成功走出一条县域文化发展之路
 
( 2010-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头版新闻
 
  新华社武汉9月17日专电(记者冯诚 周甲禄 廖君)“关关雎鸠一双鞋,在河之洲送过来,窈窕淑女难为你,君子好逑大不该,年年难为姐做鞋。”“参差荇菜水中摆,左右流之想裙衩,窈窕淑女我爱你,寤寐求之姐儿来,琴瑟钟鼓度情怀。”如果不是亲见亲闻,很难想象来自古老《诗经》的诗句竟然是湖北房县千百年流传的民歌,也是如今乡村老少都唱的“流行歌曲”。
 
  房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面对农村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共性难题,充分挖掘本地民间文化资源,加以引导、弘扬,农村文化建设红红火火,探索出了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县域文化发展之路。前不久,记者在该县乡村领略了当地“诗经民歌”的风采,也见证了该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面貌。
 
挖掘民间文化资源
寻找发展“源头活水”


 
  房县位于武陵山区,地理环境封闭,至今仍保存有大量民歌、民俗、故事、小戏等民间文化,村村有“歌布袋”,镇镇有“民歌王”。
 
  面对日益增长的农村文化需求,“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将本地有广泛群众基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文化加以挖掘和弘扬,全民兴文化、办文化”,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为此,2005年秋,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开展了一场民间文化大普查。全县抽调105名文化系统干部深入到20个乡镇303个村进行普查,重点搜集民间故事、民歌民谣、戏曲、民间艺人情况、文化古迹遗存等。
 
  经过3个月普查,搜集到民间歌谣12000首、民间故事8500多篇、民间戏曲800出、古唱本100册、手抄民歌本12000本。初步统计,全县会唱民歌5万人,会讲民间故事6.5万人、能唱1000首民歌的歌手250人,能唱300首以上民歌的歌手有7000多人。
 
  最令人惊奇的是,普查时发现,房县民歌中充满《诗经》的元素。不少民歌用诗经的诗句开篇,或者中间插入诗经的诗句或段落,有的则是诗经的翻版。房县民歌成了古老诗经的“活化石”。
 
  丰富的民间文化储存让该县看到了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新路径。普查后,县委县政府积极行动,充分利用民间文化丰富的资源,将发展民歌演唱为核心的优秀民间文化作为该县文化建设的重点,大张旗鼓开展了一系列扶持引导工作。
 
  2007年初,房县出台《房县民间艺人资格评审暂行办法》,为民间艺人“评职称”,根据其艺术特长、成果及传承情况等经评审分别授予“民歌师”、“民乐师”和“故事师”等称号,截至目前,已经评审出民歌师、民乐师、民间手工艺师共计400多人。县文化主管部门对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艺人建档立卡,对有杰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还给予津贴奖励。同时还举办了社区民歌爱好者培训班,已培训了100余人。
 
  每年开展全县群众性歌咏活动。2007年在全县开展“唱响房县”民间歌手大赛,每个乡镇设分赛场进行选拔赛,乡镇获胜者再到县里参加比赛,这个比赛进行了大半年,参与的演员和群众达10万余人次,一大批乡土明星脱颖而出,通过比赛推进了民歌的普及与升华。2008年又举办了民间文化艺术节,进行民间文化艺术汇演。今年8月举行了万人吟诵《诗经》活动。县电视台开设专门栏目,宣传介绍优秀民间文化,录播和直播民歌演唱。
 
  与此同时,该县还大力推进民间文化示范村建设,在村级创办民歌堂。为此该县专门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创建民间文化保护示范村的意见》。目前全县已有53个示范村,建起了25个民歌堂。
 
  记者在门古寺镇胡家街村看到,村委会最大的一间会议室就是该村的民歌堂,节假日村民在此学唱民歌、比赛歌技或演出。
 
民间歌手遍布城乡
 
千古《诗经》至今传唱


 
  房县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房县一直有传唱民歌、民间故事的传统,孕育了一批山村“民歌王”、“歌布袋”,他们是民歌传存的鲜活档案。
 
  门古寺镇湖家街村72岁的胡元炳是该县有名的“歌王”之一,能唱几千首民歌,演唱足迹遍及全县多个乡镇。他年轻时就开始搜集民歌唱民歌,记者在他家看到,他收集的民歌手抄本有6大本,还自费印行了两本民歌集。
 
  房县民歌品类很多,有过山号子、田歌、待尸歌等;有高腔、平腔、拉花腔、八岔腔等腔调;有的反映当地风土民情、生产生活、恋爱婚姻,有的传授文化知识,有的唱“四书五经”、“增广贤文”和“三字经”;还有长篇叙事民歌,特别是发现了汉民族创世史长篇《黑暗传》、《盘根歌》。最令人惊奇的是源自《诗经》的“诗经民歌”。
 
  房县门古寺镇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张兴成从1985年开始搜集当地民歌,如今已搜集、挖掘整理民歌2000多首,其中有20多首民歌来自《诗经》。
 
  “东方发白兮,上山冈兮,砍砍伐檀兮,日暮而归。”“南有乔木难避险,不可休息却不能,汉有游女难接近,不可求思长江深,跨过长江见情人。”“燕燕于飞翔,差池其羽膀,之子于归嫁,远送于野旷,瞻望弗及女,泣涕如雨降。”“桃之夭夭满枝杈,灼灼其华一枝花,之子于归来出嫁,宜其家室迎嫁娶,欢欢喜喜成了家。”这些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分别脱胎于《诗经》中的《关雎》、《伐檀》、《汉广》、《燕燕》、《桃夭》。此外,还有来自《君子于役》、《蓼莪》、《野有死麝》等篇章的民歌也广为传唱。
 
  居住在门古寺镇门古村一组80多岁的退休教师王天朋至今记得,在自己小时候,家里的长辈过世,晚辈们就会请两名《诗经》童子念《蓼莪》一文作为祭文。 
 
  这些源自《诗经》的民歌,内容广泛,有反映婚恋的情歌,也有反映劳动、离别、对逝者怀念等内容的诗歌。
 
  胡元炳告诉记者,他们所唱的民歌都是师傅口语相传,以前并不知道有些民歌来自《诗经》,这几年才知道他们唱的是诗经民歌。房县人都传说,《诗经》中提到的诗作者尹吉甫是房县人,房县至今有尹的家庙和清代立的纪念碑,诗经民歌在此流传可能与此相关。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一直在当地传唱到现在,可称奇迹。
 
文化舞台色彩纷呈
 
精神需求极大满足


 
  在政府大力倡导扶持下,房县民间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村文化舞台色彩纷呈,这种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间文化受到群众的欢迎,而且日益显现出促进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功能。
 
  行走在房县的山山村村,处处飞扬着山民的歌声。在榔口乡齐心村,记者遇到10多位村民,个个都能唱几嗓子。王青云是从外村嫁过来的媳妇,当场就唱了好几首民歌,她告诉记者自己会唱30多首歌。
 
  门古寺镇是远近闻名的民歌之乡,这个乡有8个村建有民歌堂,还有不少野外的“民歌点”(即群众常集会唱民歌的地方),这些歌堂、歌点逢年过节都要举行民歌演唱。
 
  在房县农村还涌现了不少职业民歌手和民歌演唱团队,长年活动在乡间演出市场。在门古寺镇记者见到了一个民歌演唱职业团队,一共七个人。他们这个组合一年中大概有半年时间在乡下演唱。有的乡村民歌手还进县城自费举办个人演唱会。
 
  草台演出团体和民间歌手的涌现大大活跃了农村文化市场,在房县学民歌唱民歌已成风气,各乡镇村、社区每年组织的民歌会、故事会2万多场次,参加人数150万人次。节庆、红白喜事、生日、升学等重要时刻都要演唱民歌表达情思。县城还把城西昔日的一条臭水沟治理成宽敞的西河广场,每到晚上,男女老少在广场上吹拉弹琴唱民歌。
 
  几年来,房县探索县域文化发展之路,不仅满足了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还带来文化之外的收获。门古寺镇党委副书记汪国贤说,通过开展创建民歌之乡,开展一系列的民歌比赛,让广大农民重拾遗忘的民歌,农民有了健康的娱乐,民风也有一些变化,赌博、打麻将的少了,矛盾和冲突也少了。唱民歌在这里还有调解村民矛盾、宣传党的政策的实用功能。国家有关三农的新政策出台,那些乡村歌王会各展其能编出新民歌进行演唱,以生动的形式让党的政策家喻户晓。邻里有矛盾、家庭有纠纷他们也常用唱民歌的方式解决,因此,在房县乡村的农家小院,时常可以听到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