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诗经文化网 >> 诗经研究动态 >> 正文
诗经溯源(二)房县的尹吉甫墓葬之谜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8月13日11:25 文章编辑:339007849

 诗经溯源(二)房县的尹吉甫墓葬之谜

                                       尹吉甫宗庙宝堂寺。 (袁正洪摄影) 

诗经溯源(二)房县的尹吉甫墓葬之谜

房县榔口乡路口,竖起了“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的标志牌。

  □文、图/记者 海月 通讯员 李胜男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着《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2800多年前辅佐周宣王,被赞颂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西周太师尹吉甫。 尹吉甫在哪里?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鄂西北房县,这里不仅发现了与尹吉甫有关的许多文物遗迹,而且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尹吉甫的民间传说。十堰学者考证,尹吉甫正是房县人。

尹吉甫《诗经》留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据考证形成于西周到春秋中叶,学术界经过几次大编撰,得到公认的是,太师是《诗经》编撰者。流传至今,尹吉甫是《诗经》中少数几个留下确凿姓名的作者之一。
  《大雅·烝民》末尾有:“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大雅·嵩高》末尾有“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这样的句子。在其他几首诗里,如《小雅·六月》还称赞他:“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关于尹吉甫的史料记载,几乎是空白,后人研究尹吉甫的生平经历,正是靠对《诗经》内容的解读。明代《郧阳府志》、《房县志》、《襄阳郡志》等史志描述:尹吉甫,房陵人,曾经任西周太师,北伐猃狁和征收南淮夷贡赋,促宣王中兴,食邑于周,卒葬于房。周宣王时被封于房地,最终埋葬在那里。
  一个功勋卓著身份显赫的人物,在重视物证的史学界,自然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我国现代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里,收录了历代留存的珍贵青铜器铭文拓片,其中一份拓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兮伯吉父”四个字。吉父通吉甫,尹是官名,后人以官为姓,便称作尹吉甫。铭文内容记载了吉父(即尹吉甫),征伐猃狁和征收南淮夷贡赋的事迹,恰好印证了《诗经》里的相关文字。
  这座镌刻铭文的青铜器在宋代出土,史称“兮甲盘”或“兮伯吉父盘”,属西周晚期青铜器。学者推测它为尹氏家族,为纪念尹吉甫功勋而铸造,可惜今已失传。然而,它的铭文的发现,弥补了尹吉甫身世之谜那缺失的一环,从而成为历史上,尹吉甫实有其人的重要证据之一。
  2010年10月,房县榔口乡孙家坪,发现一处西周晚期文化遗址,它位于临近河流的二级台地上,保存面积3000多平方米,发现大量房屋柱洞和平民墓葬,出土了众多陶器、石器和青铜器。根据出土器物多为日常生活用具的特征判断,这里应该是西周晚期的一个中型聚居村落。从时间上推算,这正是尹吉甫生活的时代。
  十堰市博物馆副研究员祝恒富指出,通过发掘可知,现在房县这一片区域,出土的大量的西周遗物,有鼎、有鬲、有豆等一大批生活器具,如果我们将目光超出房县这个小盆地之外,进入到汉江,我们可以看到,在丹江口、在郧县乃至河南淅川,都出土了大量的周代遗物。“种种考古发现表明,房县这个区域,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落后,它应该是一个文化非常发达,经济非常繁荣的一片区域。”
  考古材料似乎从侧面佐证了,尹吉甫这样一位身份显赫的人物是古彭国房陵人被封于房,他和整个家族以房地为食邑,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可能性。

尹吉甫被尊为中华诗祖

  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王朝是有让公卿列士即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所谓“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替献曲,史献书……”。《汉书·食货志》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国语·鲁语下》有“昔正考父核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韦昭注:“太师,乐官之长,掌教诗乐。”由此判断,西周太师尹吉甫亦是诗经的总编篡者。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我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在其编著的《中国通史》中说:“诗300篇是周朝各国贵族们学习政治的必修科目,不懂得诗就无法参加朝聘、盟会那种大事”。《诗经》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已有30多个国家成立了中国诗经文化研究会。
  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长袁正洪说,在古周朝的采诗制度中,太师为乐官之长,掌教诗乐,因此应由太师负责整理、编纂《诗经》。《诗经》中《崧高》、《烝民》、《六月》等多篇名篇为尹吉甫所作。诗经中高度称赞:“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尹吉甫被尊称为中华诗祖是当之无愧。

专家考证尹吉甫是房县人

  多年来,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省市县领导、省市县宣传文化部门和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关怀重视下,袁正洪等有关专家学者多次深入房县考察,从大量翔实的资料中充分证明,尹吉甫就是房县人。
  确凿的证据是,史书及地方志有记载。据明代《郧阳府志》记载:“尹吉甫,房陵人,食采于房,卒葬房之青峰山。”据清代《房县志》记载:“披览《郡志》,知房为尹公故里”、“宝堂寺,城东百一十里,在青峰东北。因石岩凿成,……尹吉甫像倒坐于石庭。有碑志”。
  明代《广舆记》载:“所谓吉甫为房陵人,是也。及闻城东有祠墓”。
  此前,袁正洪经过多年深入研究发现:西周太师尹吉甫,兮伯吉父仕西周,征战于山西平遥,传说于四川泸州、河北沧州南皮县 ,故里与食邑地、卒葬地都在房县。专家们考证也认为,尹吉甫的确就是房县人。
  舒新城主编《辞海》中华书局1947年版载:“尹吉甫:周房陵人,宣王修文武大业,进迫京邑,奉命北伐,逐之太原而归。”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房县志》“大事记”中记载:“周宣王(公元前827—782年)封尹吉甫为太师(房陵人)食邑于房,死后葬于房县青峰山。”
  古志书中多次出现有关尹吉甫的记载,足以让人信服。

多处碑刻记载尹吉甫生平

  认为尹吉甫是房县人,最有说服力的便是房县至今还保存着尹吉甫的墓葬、祠庙、碑刻等遗迹。
  位于房县榔口乡万峰山的宝堂寺,寺院后岩壁上原有一古代雕琢的“日月品字型”石窟,被称为尹吉甫宗庙。在魏晋南北朝时,儒释道三教合流,宗庙中有三官神像、三教神像等神像。明代,在尹吉甫宗庙石窟前兴建了宝堂寺,现存有碑、石窟等。1987年,被称为尹吉甫宗庙的宝堂寺被房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榔口乡万峰山,只见尹吉甫宗庙镶嵌在一座岩壁上,分上下两殿:下殿凿有一石窟大石殿,宽10米,深5米,前后石壁高3.5米,屋脊高5米,洞内四壁钻了上百个大小不同的小方孔,孔内插石楔,石楔托石盘,石盘坐神像。石窟大殿外沿崖边凿石梯,石梯外有石护栏。由南向北蹬11步阶梯,再由北向南蹬19级,然后由东向西蹬6级至上殿;上殿品字型,正面凿石殿3米见方,天台左右各凿一个小石殿,2米见方,正殿四壁也凿有近60个大小不同的方孔,其用途与上下两殿相同。山上三间石殿合称“三间堂”,上下殿高17米。
  据了解,石窟大石殿外梯形台地上,原建有拜堂三重,两侧建厢房两栋,五栋庙房均为土木结构,青瓦盖房,三重殿宇,雕梁画栋,门楼、立柱、房檐、屋脊、屋梁,均有雕刻、绘画装饰,神仙圣贤、龙凤狮马,花鸟草虫,一应俱全。大石殿正中供奉有玉皇、祖师、天官等神像。
  宝堂寺附近居住的一位八旬老农介绍,解放初,他是农会干部,带人“破四旧”时烧毁了石窟大殿外的尹吉甫庙两侧厢房。
  令人称奇的是,宝堂寺大型石雕龟驮碑上,刻有明正德十一年,房县县承李南金、知县胡壁主持立的《万峰山宝堂寺立碑记》:“此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由山西而致,久隐山房旁观也,朝夕留心而得乎此山峦。此房县之东九十里,山峦幽雅,辐辏四图,龙脉萦绕之环绕。”
  宝堂寺的主体建筑,今天早已不存。据石窟前发现的石碑记载,宝堂寺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青峰山乃周朝名宦尹吉甫佳城。
  佳城即墓地的别称,古人向来称颂人杰地灵,房县人自古即以尹吉甫为荣,宝堂寺因此多次重修扩建,规模礼制盛极一时。

 尹吉甫究竟葬于青峰山何处呢?

  时光变迁,今天的房县青峰山不仅有迹可寻,而且在民间,还留下一段神秘的传说。
  房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徐锦凤介绍:“晚年的尹吉甫犯颜直谏,被昏君周幽王砍了头,事后周幽王又十分后悔,于是就赐了一个金头给他随葬。尹氏家族担心这个金头被别人觊觎,引来盗墓贼,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同一天,同一时间,用12副棺材同时发丧,分别葬在房县的青峰山和万峰山等12个地方。”
  传说为尹吉甫墓地笼罩了神秘的光环,而在房县境内确实有许多座,仿佛人工堆成的山丘,风水绝佳,疑为大墓封土,有专家推测那些并非疑冢,而可能是尹氏家族墓地。目前,已收集到的尹吉甫墓地有9处。
  2009年初,袁正洪在房县青峰镇采风获悉,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农民在森林垭兴建水库时,把尹吉甫墓旁一石碑抬去盖塘底排水渠了,于是就向时任房县县委书记张歌莺汇报,建议把这个“国宝”挖出来。
  2009年8月8日,袁正洪的汇报得到上级高度重视并拨专款开挖保护。
  2010年4月23日,青峰镇党委书记丁杰和房县文体局干部张华田等人,组织清挖青峰森林垭淤泥水塘的排水管道时,找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兴水塘时被用作水库出水管道盖石的一块大石碑。
  这块出土的石碑采用青绿色石材雕刻,碑高2.5米,宽0.8米,厚0.158米。碑文内容为:“下马青峰道,焚香拜尹公;出师宣薄伐,作颂穆清风;烟冷千秋石,云幽万古松;允怀文武略,谁嗣奏膚功”。落款:乾隆三年春立。
  房县青峰镇出土的这块大石碑,是清乾隆年间的人们,为纪念歌颂尹吉甫受宣王之命出兵征战猃狁和赞美尹吉甫文滔武略之才德而专门雕刻的。
  据当地86岁老人张六贤和78岁的薛志礼、62岁的尹文清等介绍说,古传青峰森林垭一带原是尹吉墓地,解放前世代有守墓人。
  2010年7月,为了迎接房县诗经文化节,房县榔口乡党委书记陆龙权带领群众对宝堂寺前面两间民房进行拆迁,并对宝堂寺大院遗迹淤泥进行清理,又意外发现了一块明代宝堂寺建造记石碑。这块石碑采用青绿色石材雕刻,碑高3.3米,宽1.04米,厚0.15米。另外还在石堆发现一块清代重修宝堂寺的碑记,碑高1.35米,宽0.66米,厚0.1米。

  十堰境内尹吉甫后人逾千人

  通过深入调查,袁正洪发现,房县的青峰镇、榔口乡、沙河乡及邻近的丹江口市、十堰市的茅箭区都有尹姓人居住,据说他们是尹吉甫的后人。
  随后,袁正洪经详细统计,得出结论:房县现有尹姓后代201户753人,其中,青峰镇、榔口乡、万峪乡、沙河乡有58户188人;加外迁到附近丹江口市官山镇、盐池河乡、十堰市茅塔乡的尹姓,总计326户1226人。许多尹姓家庭能讲述一些老祖宗尹吉甫的传说,并引以为荣。
  在房县,广为流传着尹吉甫在古房陵沮水采风、编撰《诗经》民歌的传说。尹吉甫的传说不仅在千里房县广为流传,尤为在尹姓家族中传为佳话。房县万峪乡年近八旬的尹维鹏老人,一口气能背出尹吉甫下传的56代(部分)家谱。
  青峰镇62岁的尹义清老人,能讲尹氏家族争祖宗尹吉甫、夺庙产的传说;尹吉甫庙宇宝堂寺兴衰的传说;尹吉甫外出带兵打仗的传说;尹吉甫的长子尹伯奇的传说等。
  居住在房县榔口乡七星村尹吉甫宗庙附近的86岁老人刘大斌,解放前租种尹吉甫庙产土地,他不仅会讲许多尹吉甫的传说故亊,而且还会唱《诗经·关雎》民歌。2008年11月,刘大斌老人被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为“尹吉甫传说”传承人。


2012-4-15 来源:十堰晚报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