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诗经文化网 >> 风雅颂研究 >> 正文
论《诗经国风》中的自然人性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8月13日12:19 文章编辑:339007849

摘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孔子开始,一代代的学者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解读这部经典。在文学世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对《诗经》的解读也正火热进行。然而,在现代社会人性呼唤一浪高过一浪的背景下,我们是否能从自然人性这一角度去解读《诗经》,本文试从现代比较时兴的“自然人性”角度在这部经典中找寻一些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的东西。

关键词:诗经  关雎  自然人性

《诗经》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元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古籍中,向无真伪之争者,几乎只此一部而已。其中的诗篇所跨越的时间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共五六百年;地区则包括号称“十五国风”的今陕、晋、豫、冀、鄂等六个省的全部或部分的广大疆域;内容涉及的范围尤广,除《大雅》三十一篇及《颂》四十篇属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庙堂诗歌,只有历史意义,很少涉及社会风情外,其他《风》诗一百六十篇和《小雅》七十四篇中的一部分,则广泛地反映了各地人民的社会生活现实,所谓饥者歌其实,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便已深深地扎根了。无疑,这不止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性,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民族特点。

对《诗经》的解读在其产生之后的较短时间内就陆陆续续的开始了。千年来的研究成果中比较著名的有《毛诗郑笺》、《毛诗正义》和宋代大儒朱熹的《诗集传》。朱夫子的研究成果以理学为思想基础,从王道和儒学的角度出发,深深的打上了儒学和政治的烙印,在分析理解时努力赋予《诗经》崇高不可亵渎的地位,因而往往为一些本来很普通、很有大众气息的诗作带去其他的意义,以使其合乎儒家思想要求,服务其政治。在朱熹前的研究者尤以汉代较为突出,然而,汉人说《诗经》时常向《诗》中填塞实事。他们不把《诗》作为文学作品来看,说《诗》皆从寻找实事入手,把大多数诗篇与历史上某人某事相牵合,视《诗》叙事言情,如同史书实录。比如《小雅祈父》,汉儒就认为是讥刺周宣王错用祈父,而不得其人。 

我们认为分析文学作品应该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因为一切文学艺术无不来源于生活。诗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也不例外。它也不能够离开现实生活和一定的历史背景,否则就是无源之水,就不能产生反映现实和抒发真情实感的诗。但汉儒说诗,为了达到用《诗》来经夫妻,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教、道德功利的目的,常常以史证诗,联系具体历史事件来牵强附会,认为《诗》几乎就是当时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事件的记录。这无疑是片面的,错把艺术真实当作历史实录,忽视了《诗》作为文学作品,具有典型性并反映广泛社会生活的特点。

《尚书帝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经关雎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咏歌之不足,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之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朱子《诗集传序》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为作也。”诗歌的创作本就是以情感为基础,情感是诗歌不朽的灵魂。能流传下来的诗歌,绝大部分是因为其真情实感的流露,能引起普遍的共鸣。《诗经》能流传至今,我们相信它进过了乐官等官方为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修改、完善。但要肯定的是,《诗经》的流传是因为它引起了大多中华儿女的共鸣。其中一点就是它透过文本表现出的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对人身自由的高度赞扬。

《诗集传国风》开篇说到: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是以诸侯采之以贡于天子,天子受之而列于乐官,于以考其俗尚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从这段叙述中知道,《诗经》的来源和目的非常明确。《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来自于民间,用于统治者考风俗、明得失……既然这样,《诗经》中所采集和编集的就应该是原始的、不加修饰纯民间的文学作品、民间歌谣等等,然而,事实并非这样,《诗经》中的创作方法和语词搭配,一直是后代人望尘莫及的,没有专业文人学士编撰加工是不可能有今天的面貌的。但即使是这样,对于《诗经》的解读还是应该以本为本,尽可能还原诗的原始面貌。

《关雎》是《国风》之始,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它的重要性和对它的评价之高。《史记外戚世家》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夫妇之际,人到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他们对诗之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2】朱熹《诗集传》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也。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来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爱情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

《关雎》究竟如何?我们认为,《关雎》是人文之始。《关雎》中所体现出的四想是充分的人性解放的思想,所表露的是原始先民所具有的人的天性,未经雕琢、腐蚀的自然人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和鸣于洲上,其匹偶不乱之意,而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3】在尊重人性的时代人们自由的表达爱情,这种的目的,也许仅仅是未来而满足人的原始欲望,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讲,只有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人才会去追寻更高层次的需求。《关雎》中的男子,借以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一位寄托,委婉含蓄的向自己心仪的窈窕淑女表达自己的心意。采集《诗》的目的是考其俗尚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得失。。《关雎》是民间歌谣,它所写的男女之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之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私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的未必就是这段史实的纪实,但这一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则是帮助其了解他所统治的人民的风俗。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而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且真实而有效的表现了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和强烈的生命本体意识。意识到的生命意义实现的生命状态。属人的世界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世界,属人的世界是人的本质世界,是人对超越于生命(即动物生命)的成为人的本质生命境界的追求” 4】正是有这种生命意识和人性自然的体现,才让《关雎》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

从朱熹开始,大部分对《关雎》的解读都奉行儒学和王道思想,文学一直在为政治服务。在人性呼唤一浪高过一浪的现代社会,当我们回过头去看先贤们的论著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呢?从《诗经》开始,去品味先贤们文学世界里充满人性关怀的诗篇,去感受他们冠于自然人性的呼唤。正因为世界是内在之道的表现,是有秩序的,所以理想的人格就要与天地之造化之道相适应,摆脱包括儒家礼仪在内的束缚与拘羁,厚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情,与这样的天地之美相结合,得到的美感当然要远远超越儒家的中和观念。5 
 
参考文献: 
1】王硕明.对汉代诗经研究历史化的评价.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语文出版社出版. 1996.8 
2】【3】聂石樵.漫谈关雎.诗经赏析集[C]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0 
4】侯淑芳.关于人生境界的界定[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1 
5】袁济喜.古代文论的人文追寻[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12

本文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