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民俗文化网 首 页 民俗新闻 民风民俗 民间文化 民俗研究 民俗旅游 民俗收藏 民俗书林 民歌之乡 民俗摄影 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 武当文化 房陵文化 我要投稿
诗经尹吉甫文化网 首 页 诗经文化 尹吉甫研究 二南研究 风雅颂研究 民俗与诗经 文学与诗经 名人与诗经 社科与诗经 美学与诗经 诗经注释 摄影图片 诗学园地
域 名 注 册 空 间 租 赁
企业邮箱域名 自 助 管 理
代理服务联系 网 站 建 设
  首   页 | 信息中心 | 县市区在线 | 生态文化旅游 | 诗祖尹吉甫 |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 | 乡镇新闻集锦 | 图片 | 绿松宝石 | 十堰文化 | 民俗新闻 | 民间收藏 | 名人书画 | 武当武术
  媒体看十堰 | 房陵文化 | 汉水文化 | 饮食文化 | 武当道茶 | 人物风采 | 武当新闻 | 十堰楚长城 | 诗经新闻 | 摄影 | 诗经论坛 | 文学园地 | 诗经文化 | 民俗与诗经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置导航:首页 >> 武当道茶网 >> 茶艺表演 >> 正文
开发特色产业促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
信息来源:武当道茶网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5日22:22 文章编辑:耕夫
    武当山八仙观村地处国家重点贫困地区的鄂西北山区,座落在国家著名风景名胜区武当道教圣地的武当山上,全村130户474人,农业农村经济主要以特色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近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八仙观人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紧紧依靠村支部一班人,发挥村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开发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支部+企业+农户”的茶叶产业开发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一、认准优势,找准发展突破口
 
    八仙观村位于武当山旅游景区内,全村无一亩耕地。二十年前,八仙观村还是个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吃粮靠救济,用钱靠贷款,全村连续3年人均收入52元,年人均口粮51公斤,有70%的村民吃了上顿无下顿,村欠外债1.37万元。村民文化水平低,学生无校舍,破庙当学堂。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的83亩老茶园荆棘丛生,无人问津。当地人称“八仙观一条干石梁,月亮出来炸裂子,露水起来垮瘪子,天旱三天苗趴下,雨涝三天连根拔”。村民生活无出路,山场盗砍、滥伐树木现象严重。
 
    面对耕地资源的刚性制约和风景区产业开发受限制的现实,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路在何方,一直困扰着八仙观人。1986年,现任村支部书记王富国从部队复员后,开始在山上找出路。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过去八仙观人守着八仙不显灵,关键问题是眼界不开缺精神。其实八仙观是一块风水宝地,1984年湖北省茶叶学会专家调查组证实,这里自然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茶叶生产,而且茶叶又是具有生态经济兼备型的特色作物,立足旅游景区这一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发展茶叶产业大有可为。
 
    二十多年来,在村支部一班人带领下,八仙观人冒酷暑、战严寒,建起了自己的茶叶基地。目前,全村茶叶基地面积已达3000多亩,人平6亩茶园。2007年,全村实现产值780万元,其中仅茶叶产业产值就达560万元,成为八仙观村农业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全村通过茶叶产业开发,成为全市闻名的富裕村,八仙观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有机道茶文化之乡”,并多次被评为国家和省、市文明村。
 
    二、村场合一,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武当山自古就是《茶经》一之源所载“巴山峡川”的重要产茶区,八仙观村种茶历史悠久,相传八仙在此品茶悟道,元代始建八仙道观而得名,然而,由于投入、管理、观念等各种因素制约,茶叶一直未能形成产业。王富国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组织村委会班子经过调查分析研究,破除重重阻力,大胆创新,决定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通过“村场合一,以场带村”的模式建设茶场,在体制机制上为茶叶产业开发扫清了障碍。
 
    “村场合一”的模式确立后,解决了过去茶农分散经营投入难、产品开发难、产品销售难等一系列突出问题,茶农发展茶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通过全村群众共同努力,昔日全村几千亩寸草不生的荒山变成了一片葱绿的茶园。由于体制顺畅,茶园建设普遍实现了高标准、高起点,茶园基地建设水准在十堰山区位于一流,基地建园水平高,设施较为齐全,产前、产中、产后配套,八仙观茶叶基地也因此成为全省名优茶生产基地和省、市有机茶示范基地,被纳入全省优质茶叶板块,八仙观茶叶的知名度大幅提高,开发效益也大幅提升。
 
    “村场合一,以场带村”的发展模式,真正让村民从茶叶种植生产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八仙观村建立了茶叶总场,不仅使各家各户种植茶叶有了依托,而且茶场从1988年来代缴全村各项上缴税费,实现村民零负担,同时茶场对农户实行技术培训,指导茶苗栽培技术,对茶园进行有机化生产管理,按要求施用生物肥料,严禁喷洒农药,统一茶叶采摘标准,统一按茶叶等级和品种核定鲜叶收购价格,统一结算,使农户种茶不愁销路,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茶场通过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并采用自动机械化制茶,质量稳定,生产率高,市场竟争力强,进而促使农民增产增收。2007年全村茶叶、保健品等经济总收入达780万元,实现利税200多万元,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远远高于全市人均水平。
 
    茶场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基础上,狠抓了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四次累计投资400万元一方面改善教学环境,使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达标,并对上大学的本村学生每年给予5000元以上的资助;另一方面,统一规划建设村民家属楼,兴修泵站,改善饮水用电及通讯设施,水塔、电话、手机信号接收站、宽带局域网、有线电视等一应俱全,并经常性地在全村(场)开展党员电教、村民法制教育及其它各种文娱活动,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村先后被省、市授予“五好党组织”、“文明样板村”、“双示范村”、“农村科技推广先进村”、“茶叶生产第一村”等称号,2005年又连续被评为“湖北省文明村”、“全国文明先进村”。
 
    三、依靠科技,提升特色产业素质
 
    多年来,八仙观人在支部书记王富国的领导下,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做强特色产业。一是从外面聘请国家及省、市茶叶专家,帮助茶叶产业开发和技术指导,并选派青年20多人到省茶叶研究所、西湖龙井茶场、浙江农业大学学习制茶技术,培养技术人才。二是大力引进新品种,先后引进福鼎大毫、福鼎大白、龙井长叶、福云6号等茶树优良品种,优化了茶叶品种结构。三是大力开发新产品,通过学习借鉴,自己探索,王富国同志先后自主研发了武当银剑、武当针井、武当太和、武当奇峰、武当功夫茶等武当有机道茶系列产品,先后多次获得农博会金奖、国际名茶、著名商标等荣誉,获国家专利2项。四是积极研发茶叶加工机械,与上洋茶叶机械厂共同研制的中国首台茶叶杀青双向蒸汽电热同步环保机投入使用。五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有机农业,2001年,在全国茶叶行业率先通过欧盟有机食品认证。
 
    2006年,八仙观生产的武当有机功夫茶在香港•湖北名优食品月中一举夺得全省出口最大订单,获综合评比两项“第一”。2007年,被授予“湖北省出口茶叶种植基地”,武当有机道茶系列产品全面打入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享誉海内外。
 
    八仙观村以茶叶经济为主导,多业并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延伸出了一条产业链。近几年来,茶场在着力打造武当道茶系列品牌的同时,还研制开发了武当药枕系列专利保健品,形成了又一特色产业。目前武当道茶系列和武当保健枕系列是武当两大特色知名品牌,并成为全区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支柱产业。
 
    此外,在“十一五”期间,八仙观村根据武当山景区发展需要,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在发展全村茶叶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科学规划“3125”工程,即全村实现人平种植一亩茶、一亩枣、一亩杂果;兴建一个农庄、一个茶庄,水、电、路、电话、电视五通,发展旅游观光生态高效农业,以此推进山地现代农业建设。
 
    四、建设旅游茶庄,走共同富裕之路
 
    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寺院惮茶,武当道茶。古代道人以神农尝百草的精神选植茶树,以太上老君炼丹般的独特工艺制茶,潜心研究道茶养生之术,形成古负盛名的武当道茶。八仙观村处于武当山索道公路中段,是游客乘索道上下金顶的必经之地。近几年来,茶场连年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尤其是去冬今春,长时间暴雪、冷冻的恶劣天气,使我场近千亩茶树冻死,经济损失惨重。八仙观村党支部冲破茶叶减产减收的阻力,积极组织村两委会班子,采取一系列抗灾自救措施,不仅兴修了500亩的茶园喷灌系统,还带领村民抢抓武当山的旅游机遇,挖整武当道茶文化,积极建设既有现代文明气息,又不失古朴风韵的武当道茶山庄。
 
    如今,八仙观村建成了供游客吃、住、游、购、玩一系列的旅游配套设施。销售大厅精品纷呈,道茶艺馆古朴典雅,更有那百米茶艺长廊,为武当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不仅免费提供品茶服务,而且还有悦耳动听的武当民歌、玄妙飘灵的武术表演、赏心悦目的功夫茶艺等供游客免费欣赏,并欢迎参与互动,真正成为游客旅途放松和愉悦的地方,以服务拉动消费,游客开心,村民满意,大力促进了本村茶叶、茶具及农户土特产品等的销售,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今后,八仙观村将在支部书记王富国同志的带领下,充分发挥村两委会班子的领导力,再接再厉,一是完善全村水利及茶园喷灌设施,提高村民饮水条件,确保茶叶罕涝保收;二是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新上袋泡茶生产线,扩大出口业务;三是积极组织武当道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等,以巩固原有的创业成果,造福后代。
 
    总之,二十多年来,八仙观(村)茶叶总场通过“村场合一,以场带村”发展茶叶特色产业,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创新企业经营机制,真正探索出了一条“支部+企业+农户”的集体经济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和谐发展,实现了产业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如今,八仙观人正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昂首阔步迈向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进行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